于宏源

系所职称:国际关系系,长聘教授
学科方向:政治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
研究领域:全球治理、资源安全与能源政策、环境外交与气候治理、国家安全战略
学位信息:政治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2003年)
联系方式:hongyuanyu@126.com,13817577834


同济任职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长聘教授


工作经历

香港岭南大学项目研究员(2003.11-2005.1)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比较政治与公共政策所所长,公共政策与创新研究所所长(2005.1-2025.6)

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二等高级主管(2009.6-2010.12)


社会兼职

人才称号

东方英才计划拔尖项目人才(2023年)

上海社科新人(2010年)

社会兼职

生态环境部对外交流合作中心学术委员(2021年)

上海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2016年)

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专委会委员(2015年)

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2018年)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科技情报专委会委员(2018年)

上海市物资储备决策咨询专家(2020年)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2018年)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编委(2020年)

联合国开发署专家库成员(2024年)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


荣誉奖励

科研奖励

第十四届“优秀皮书报告奖”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2023年)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九届学术年会优秀组织个人(2021年)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九届学术年会大会文集优秀论文(2021年)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2018年)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2014年)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2008年)

上海市第十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2014年)

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2008年)

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2006年)

社会贡献奖励

世博先锋一线行动五带头共产党员荣誉(中共上海市委,2010年)

上海世博工作优秀个人(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2010年)

荣立三等功(2010年)


主要国际出访身份

美国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CSIS)访问学者(2011年)

清洁基金机制项目支持下赴柬埔寨开展调研(2018年)

艾伯特基金会高级访问学者(2024年)

国家留学基金委高级访问学者(2025年)


教育背景

1991年9月-1995年7月 烟台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工学学士

1997年9月-2000年7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法学硕士

2000年9月-2003年11月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法学博士


主讲课程

国际组织与比较政治经济学

国际秩序转型与全球治理

资源政治经济学

全球环境治理和绿色外交

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


科研项目(按年份从近到远)

主持重大课题

1. 中美博弈背景下美西方关键矿产战略及应对研究(23VMG008),2023年,在研

主持国家社科和自科基金课题

2. 拜登上任以来中美碳外交关系的非线性变化和应对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21年,已结项

3. 美国新一届政府决定退出《巴黎协定》的主要动因分析与识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2017年,已结项

4. 能源—粮食—水的三位一体安全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6年,已结项

5. 限容和创新:气候变化两大挑战的综合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09年,已结项

主持上海社科基金课题

6. 基于人民城市理念的全球城市核心竞争力评价和比较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21XRM007)已结项,(2021年)

7. 跨国城市联盟对提升上海对外交往活力的作用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18TZB020)已结项,(2018年)

8. 上海引进国际组织的困境与对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智库专项课题,已结项(2023年)

主持部委课题

9. 中德绿色经济竞合关系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司研究项目,已结项(2023年)

10. 中德绿色经济竞合关系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司,2021年,已结项(2023年)

11. 气候变化谈判领域内的非政府组织问题研究,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财政部、外交部、生态环境部)已结项,(2016年)

12. 新型大国关系构建对地质调查的需求分析,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发展路线图与管理政策研究项目,已结项(2017年)

13. 澜沧江-湄公河国家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战略评估与挑战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招标课题,已结项(2017年)

14. 全球环境治理内涵及趋势研究 ,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课题,已结项(2018年)

15. 全球各国国家自主贡献减排目标研究,外交部条法司,已结项(2015年)


科研成果(按年份从近到远

(一)学术论文

1. 《国际能源安全治理体系重塑及中国的应对》,《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24年第4期,第22-37页。

2. 《碳市场国际对接的多层级互动架构及其完善》,《亚太经济》,2024年第4期,第28-38页。

3. 《碳中和目标下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的制度进路》,《西南金融》,2024年第4期,第99-110页。

4. 《中国对外关系中的生态文明制度对接》,《国际展望》,2024年第2期,第103-120页。

5. 《拜登政府气候政策的内容、特点与前景》,《当代世界》,2024年第2期,第32-37页。

6. 《论全球碳定价的碎片化发展及其管控路径》,《太平洋学报》,2024年第1期,第31-43页。

7. 《构建中国新能源战略通道安全——基于大国竞合视角》,《国际关系研究》,2023年第6期,第60-80页。

8. 《能源转型视阈下美国地缘俱乐部的发展与影响》,《社会科学》,2023年第9期,第85-95页。

9. 《关键矿产的大国竞合分化、治理困境和中国选择》,《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年第15期,第83-90页。

10. 《碳中和背景下的北极能源开发:进展、阻碍与影响》,《中国软科学》,2023年第7期,第1-13页。

11. 《气候极端化背景下的全球粮食体系韧性治理及对中国的启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7期,第79-93页。

12. 《多元与竞合:气候治理中的大国领导模式变革》,《和平与发展》,2023年第2期,第52-74页。

13. 《供应链震荡视阈下欧盟全球资源运筹的战略转向》,《欧洲研究》,2023年第2期,第27-49页。

14. 《中国生态文明领导力建设——基于全球环境治理体系视阈的分析》,《国际展望》,2023年第1期,第24-41页。

15. 《从大国共治到南北分治——从沙姆沙伊赫大会看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国际关系研究》,2023年第1期,第24-40页。

16. 《全球发展治理进程与中国角色转型》,《当代世界》,2022年第10期,第28-32页。

17. 《能源转型的市场嬗变、大国竞合和中国引领》,《人民论坛》,2022年第13期,第34-44页。

18. 《风险叠加背景下的美国绿色供应链战略与中国应对》,《社会科学》,2022年第7期,第123-132页。

19. 《全球治理的混合格局和中国参与》,《欧洲研究》,2022年第1期,第64-84页。

20. 《气候地缘竞合背景下的非洲议题与中非合作》,《西亚非洲》,2022年第1期,第93-110页。

21. 《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主要动因的问卷分析和阐释》,《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21年第2期,第289-306页。

22. 《粮食安全的全球治理与中国参与》,《国际政治研究》,2021年第6期,第83-103页。

23. 《中国环境外交的历程、成就和展望》,《人民论坛》,2021年第33期,第50-55页。

24. 《拜登政府的关键矿产战略》,《现代国际关系》,2021年第11期,第1-8页。

25. 《全球环境治理转型下的中国环境外交:理念、实践与领导力》,《当代世界》,2021年第5期,第18-25页。

26. 《拜登政府的全球气候变化领导政策与中国应对》,《国际展望》,2021年第2期,第27-44页。

27. 《多利益攸关方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动因与路径选择》,《太平洋学报》,2021年第2期,第1-14页。

28. 《中亚“水—能源—粮食”安全纽带:困境、治理及中国参与》,《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21年第1期,第84-105页。

29. 《地缘政治与全球市场:全球资源治理的两种逻辑》,《欧洲研究》,2021年第1期,第102-122页。

30. 《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进展、挑战与深化路径》,《国际问题研究》,2021年第2期,第114-129页。

31. 《世界能源百年变局与国家能源安全》,《自然资源学报》,2020年第11期,第2803-2820页。

32. 《地缘性介入与制度性嵌构:美国亚太区域水安全外交战略》,《国际安全研究》,2020年第5期,第58-80页。

33. 《自上而下的全球气候治理模式调整:动力、特点与趋势》,《国际关系研究》,2020年第1期,,第110-124页。

34. 《地缘安全中的体系均衡:新时期中国能源安全的挑战与应对》,《西亚非洲》,2019年第4期,第143-160页。

35. 《澜湄区域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挑战与实施路径》,《国际问题研究》,2019年第1期,第75-84页。

36. 《全球气候治理伙伴关系网络与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太平洋学报》,2019年第11期,第14-25页。

37. 《创新伙伴关系的次级维度——基于跨国城市联盟的欧亚创新合作探析》,《国际展望》,2019年第15期,第116-132页。

38. 《多元化和网络化:新时代民间外交发展研究》,《国际关系研究》,2019年第5期,第3-18页。

39. 《全球能源治理:变化趋势、地缘博弈及应对》,《当代世界》,2019年第4期,第18-23页。

40. 《论全球气候治理的共同治理转向》,《国际观察》,2019年第4期,第142-156页。

41. 《湄公河环境安全纽带治理与中国的参与》,《国际关系研究》,2019年第6期,第58-75页。

42. 《全球民间外交与新时代中国民间外交发展探析》,《当代世界》,2019年第10期,第17-22页。

43. 《南亚国家的环境安全纽带对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影响》,《区域与全球发展》,2019年第5期,第85-97页。

44. 《民间外交主体的理论探讨》,《国际观察》,2018年第9期,第79-94页。

45. 《特朗普政府气候政策的调整及影响》,《太平洋学报》,2018年第1期,第25-33页。

46. 《霸权国的支撑机制:一种资源知识视角的分析》,《欧洲研究》,2018年第1期,第41-56页。

47. 《矿产资源安全与“一带一路”矿产资源风险应对》,《太平洋学报》,2018年第5期,第51-62页。

48. 《过程研究纬度下的全球城市发展理论及其指标体系探析——以中国城市对外交往活力指数的建构和分析为例》,《社会科学》,2018年第10期,第26-37页。

49. 《迈向全球能源强国的可持续路径》,《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第8期,第61-69页。

50. 《非国家行为体在全球治理中权力的变化:以环境气候领域国际非政府组织为分析中心》,《国际论坛》,2018年第2期,第1-7页。

51. 《纽带安全:水资源-能源-粮食安全威胁及其思考》,《区域与全球发展》,2018年第2期,第94-110页。

52. 《全球气候治理的中美合作领导结构:源起、搁浅与重铸》,《国际关系研究》,2018年第2期,第137-152页。

53. 《〈巴黎协定〉、新的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的战略选择》,《太平洋学报》,2016年第11期,第88-96页。

54. 《城市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作用》,《国际观察》,2017年1期,第40-52页。

55. 《资源自立与全球治理——欧盟矿产资源安全战略评析》,《欧洲研究》,2017年第2期,第85-104页。

56. 《权威演进与“命运共同体”的话语建设》,《社会科学》,2017第7期,第26-33页。

57. 《二十国集团与全球能源治理的重塑》,《国际观察》,2017年第4期,第129-143页。

58. 《话语权、能源博弈和国际体系变迁》,《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第2期,第32-37页。

59. 《全球能源形势重大变化与中国的国际能源合作》,《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第4期,第82-90页。

60. 《欧盟资源政治经济战略和对中国的启示》,《上海经济》,2017年第1期,第41-47页。

61. 《战略矿产资源国际体系均衡的政治逻辑》,《欧洲研究》,2016年第1期,第91-104页。

62.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全球气候治理新趋势》,《国际问题研究》,2016年第5期,第48-61页。

63. 《2015年气候治理发展及动向展望》,《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第5-16页。

64. 《气候变化、能源安全与世界秩序演变——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低碳化竞争》,《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年第11期,第56-64页。

65. 《美国的能源政治:一种全球战略体系》,《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年第8期,第86-94页。

66. 《知识与制度:科学家团体对北极治理的双重影响分析》,《欧洲研究》,2015年第1期,第21-34页。

67. 《气候变化与北极地区地缘政治经济变迁》,《国际政治研究》,2015年第4期,第73-87页。

68.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能源格局震荡》,《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5期,第26-30页。

69. 《周边战略矿产资源合作治理探析》,《国际展望》,2015年第1期,第19-33页。

70. 《城市对外交往活力指数的初步构建》,《国际观察》,2015年第5期,第119-131页。

71. 《印度腐败治理的现实镜鉴》,《人民论坛》,2015年第12期,第103-105页。

72. 《中国科学家群体与北极治理议程的设定——基于问卷的分析》,《国际关系研究》,2014年第12期,第37-49页。

73. 《雾霾治理的多元参与机制》,《电力与能源》,2014年第2期,第131-135页。

74. 《气候变化对北极地区安全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5》,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17-130页。

75. 《气候谈判地缘变化和华沙大会》,《国际关系研究》,2014年第3期,第41-51页。

76. 《奥巴马政府能源型国家塑造和中美能源关系》,《国际观察》,2014年第5期,第63-77页。

77. 《乌克兰危机中的能源博弈及对中国的影响》,《国际安全研究》,2014年第4期,第39-52页。

78. 《“气候变化行动之年”和美国气候变化政策发展》,《当代世界》,2014年第9期,第28-31页。

79. 《浅析非洲的安全纽带威胁与中非合作》,《西亚非洲》,2013年第6期,第114-128页。

80. 《浅析奥巴马政府的气候政策调整及其前景》,《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第12期,第23-28页。

81. 《制度碎片和领导力缺失:全球环境治理双赤字研究》,《国际政治研究》,2013年第6期,第38-51页。

82. 《全球能源治理的功利主义和全球主义》,《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第4期,第76-95页。

83. 《气候安全威胁美国的国计民生》,《太平洋学报》,2013年第1期,第69-75页。

84. 《试析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格局的新变化》,《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6期,第9-14页。

85. 《体制与能力:试析美国气候外交的二元影响因素》,《当代亚太》,2012年第4期,第113-129页。

86. 《气候变化与全球安全治理:基于问卷的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6期,第19-32页。

87. 《美国环境外交:发展、动因和手段研究》,《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9期,第62-69页。

88. 《中国和气候变化国际制度:认知和塑造》,《国际观察》,2009年第4期,第18-25页。

89. 《全球气候治理和发展中国家气候谈判策略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7期,第61-66页。

90. 《整合气候和经济危机的全球治理:气候谈判新发展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9第7期,第10-15页。

91. 《环境容量与能源创新——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二元博弈视角》,《国际观察》,2008年第6期,第51-58页。

92. 《国际制度和中国软能力建设—基于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8期,第16-23页。

93. 《气候变化国际制度议价和中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9期,第73-79页。

94. 《权力转移中的能源链及其挑战》,《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第29-34页。

95. 《全球环境治理的两重性与“中国环境威胁论”》,《国际问题论坛》,2008年春季号,第24-34页。

96. 《国际环境合作中的集体行动逻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5期,第43-50页。

97. 《国际环境制度与政府决策转型》,《国际政治科学》,2007年第1期,第31-54页。


(二)专著

1. 《全球能源-粮食-水的系统安全与综合应对》,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23年

2. 《美国气候外交研究》,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

3. 《城市外交和城市联盟》,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

4. 《全球环境治理内涵及趋势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5. 《战略资源政治与中国的应对策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6. 《低碳经济中的挑战与创新》,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年

7. 《环境变化和权势转移:制度、博弈和应对》,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8. 《创新国际能源机制与国际能源法》,海洋出版社,2010年

9. Global Warming and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Nova Science Publishers,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