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复旦大学博士生论坛征稿启事
发布时间:2010-09-06
 
 
“新世纪的中国外交: 机会与挑战”
复旦大学博士生论坛征稿启事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加速进入体系大变革、格局大调整的新阶段,中国外交展开的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革,面临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不仅使中国的外交实践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为中国的外交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迫切要求。鉴于此,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决定于2010年10月中旬举办“新世纪的中国外交: 机会与挑战”复旦大学博士生论坛,诚邀国内知名学府的研究生同仁聚会复旦,切磋学问,戮力同心推动中国外交学研究的发展。
 
一、资格认定
国内知名学府在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向论坛组委会提交论文,申请参加论坛。论坛组委会聘请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提交的论文进行双向匿名评审,从中评选出15篇优秀论文,论文作者获得参加论坛的资格。
二、论坛主题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新世纪的中国外交——机会与挑战”。
围绕这一主题拟设三个讨论专题:
  新世纪中国外交的战略与政策:机会与挑战
  新世纪中国外交的体制与机制:机会与挑战
  新世纪中国外交的理念与实践:机会与挑战
 
三、奖项设置
本届论坛将从参加论坛的优秀论文中评出:
  一等奖一篇,奖金2000元;
  二等奖两篇,奖金各1000元;
  三等奖三篇,奖金各500元;
  优胜奖若干,奖金各200元。
本届论坛的优秀论文将由论坛组委会辑结成集。
四、稿件要求
1、论坛申请者提交的论文须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内容充实、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立意新颖、文字简练。论文选题紧密围绕论坛主题,题目不限。
2、论文字数以10000字左右为宜。
3、论文规范:
1)   论文规范和格式参照附件的要求。
2)   文章末尾附作者情况简介,注明姓名、学校、学院、专业、年级、联系方式、电子邮件地址。
3)   除文末作者信息外,不得在文中出现足以辨识作者身份的信息,否则将取消评选资格。
论坛不接受任何不符合上述规范的论文。
4、论坛不接受已经公开发表或出版过的论文。
5、投稿论文请以E-mail附件形式提交,邮箱为:sirpaxueshubu@gmail.com。
6、邮件题目格式为“投稿+学校名称+姓名”,邮件附件题目格式为:“姓名+文章题目”。
7、投稿截止时间为2010年10月7日。
五、会议日程及待遇
本届论坛日程安排如下:
  论文投稿截止日期:2010年10月7
  参会资格确定日期:2010年10月底(电话和电子邮件形式通知)
  论坛举办日期:2010年11月(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论坛为正式与会人员提供参会期间的住宿费用,以及部分路费(不接受飞机票,火车以硬卧为标准,参会者须向组委会提交相应的正式报销票据)。
同时,论坛欢迎未被选中做主题发言的投稿者及未提交论文的研究生前来参与论坛讨论,共同学习,但论坛不提供住宿费与路费。
论坛不收取注册费或其他任何费用。
六、组委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钟兮
工作邮箱:zzxrebecca2008@yahoo.cn
工作电话:13761805040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博士生学术论坛组委会2010年6月15日
 
 
   本次复旦大学的征文比赛是锻炼提高专业论文写作能力、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希望符合征文条件的我院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政治学理论和中外政治制度等专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们踊跃投稿,谢谢!  (如有问题请联系:张其帅  15216719619 
 
论文格式和注意事项详见附件:
《复旦国际研究评论》论文注释体例说明
来稿内容
来稿请依照以下顺序排列内容:
1.首页:包含该论文标题、作者姓名、摘要及关键词
2.正文
3.附录
4.文后注释
5.参考书目
6.英文首页:包含该论文的英文论文标题、作者姓名、摘要及关键词
本刊采用双向匿名审查,请投稿人除首页之外,不要在文中出现足以辨识作者身份的信息。来稿的论文标题请在三十字(含副标题以及标点符号)以内。
二、基本体例
1.本刊采用“美国政治学会”(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APSA)“作者—日期”(author-date)体例。在引述相关文献时,先叙明作者,空一格之后列出该文献出版年份,若是要标明页数请在年代与页数间加一个逗号。例如:
资中筠 (1999);或是 (资中筠 1999,10)
亚里士多德(1983: 175);或是(亚里士多德2000,175)
Morgenthau(1958);或是(Morgenthau 1958)
Keohane与Nye (1987);或是(Keohane and Nye 1987)
Rosenau and Knorr (1969: 15);或是(Rosenau and Knorr 1969,15)
 
2.同时引用多人作品时,请依照姓名笔画以及出版年代先后顺序,依序陈列。例如:
国内部分学者对英国学派进行了介绍,并有相关的分析(庞中英 1996;彭召昌1999;苗红妮2006;张小明2008)。
(Deutsch 1978; Kaplan 1957; Lijphart 1978)
 
3.如果引述文献同时出现中英文,请依照先英文、后中文的顺序陈列,英文之后的标点符号使用半角,中文之后的标点符号使用全角。例如:
国内外关于国际制度的讨论相当丰富(Bowett 1970; Keohane et al. 1998; Reuter. 1958; Pentland 1981; 秦亚青 1999;苏长和 2000)。
4.如果同一个作者有多篇文章,请用分号隔开。例如:
(王缉思  1998;2000)。
(March and Olson 1982; 1984; 1986)
 
5.如果同一个作者在同年有两篇以上著作,请用a、b、c…加以注明,中间以分号隔开。例如:
    (王缉思  1998a;1998b)
(Bergsten, Keohane, and Nye 1976a; 1976b)
 
6.外文作者,如果有两位同姓而不同名,在同一年份均有著作,请列出其First name缩写,以资区别。例如:
(A. Miller 1991; W. Miller 1991)
 
7.引用文章出现页数或是章节,请在年代之后用逗号隔开。例如:
    (王逸舟  2010, 6-8)
(Baldwin 1992, chs. 6-9)
 
8.使用报纸文章时,写出报纸名称、日期以及版页,例如:
(解放日报 2008年7月12日,版5)
An editorial in Philadelphia Inquirer, 30 July 1990, took the position that…
 
9.引用网页数据,写出作者姓名、年度以及网站名称,如:
(国务院办公厅2010: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see King, Tomz, and Wittenberg (1998).
 
三、其它注意事项
1.外文作者姓名有两个以上时,第一个作者姓名按Last name, First name, Middle name顺序写,第二个以后的作者则按First name, Middle name, Last name顺序写。有两个以上作者时,在最后与前一位作者之间,用and连接。如:
Hill, Christopher, and Karen Smith. 2000. European Foreign Policy: Key Document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外文书目除介系词、冠词与连接词外,每个字前缀请用大写。如:
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3.中文标题请以
  一、(一)、1.(1) a. (a)为序。
  外文标题请以
  I. A. (A) 1. (1). a. (a)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