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

同济任职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比较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社会兼职
上海市政治学会常务理事
荣誉奖励
第12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2014)
上海社会科学界第11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2013)
第8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2006)
主要国际出访身份
美国国务院国际访问学者(2006)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巴鲁克学院访问学者(2010)
美国波士顿大学访问学者(2016)
教育背景
1988年9月-1992年7月:吉林大学政治学系行政管理专业,法学学士
1992年9月-1995年3月: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法学硕士
1997年9月-2001年3月: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政治学理论专业,法学博士
2002年9月-2005年6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研究,传播学博士后
主讲课程
政治学导论
政治学理论研究
政治学理论前沿
政治传播学
科研项目(按年份从近到远)
主持课题
1. “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的数字化塑造与机制定型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23AZZ010)
2. “基层治理共同体建构的瓶颈问题及数字化破解路径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批准号:22YJA810003)
3. “公共领域视野中的网络公民培育问题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2年项目(项目批准号:12BZZ056)
4. “上海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研究”之子课题“上海推进社区共治与自治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系列课题2012年度项目(项目批准号:2012XAH004)
5. “网络舆论与公共领域的建构:以微博公共讨论为研究个案”,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2011年度项目(项目批准号:11YJA810014)
6. “网络表达与公共领域:我国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发展机制研究”,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1年度项目(项目批准号:11PJC101)
重要参与课题
7. 国家社科2014年度重大项目“大数据环境下舆情分析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14ZDB152)
8.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2007年度系列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系列”子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调整我国社会结构、社会利益关系研究”
9.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03年度项目“中国共产党与社会整合”(项目批准号:03BZZ012)
10. 上海市自由择业知识分子调查,上海市委统战部2002年度调研课题
11. 1998年,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
12. 1996年,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国家控制论”
科研成果(按年份从近到远)
(一)学术论文
1. 邵春霞,程风:《阶段性技术适配:基层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渐进路径分析》,《求实》,2024年第3期(总第479期),第31-43页。
2. 邵春霞,李培欢:《乡村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村级党组织权威塑造》,《中州学刊》,2023年第5期,第20-25页。
3. 冯雷、邵春霞《政治对科学的遮蔽机制及其成因分析——基于美国疫情治理初期实践的考察》,《科学学研究》,2023年第6期,第971-979页。
4. 李培欢、邵春霞:《突发事件中的反向议程设置及其治理——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当代传播,2023年第2期,第77-81页。
5. 邵春霞:《基层治理常规化的数字赋能路径研究》,《学海》,2022年第3期,第38-47页。
6. 邵春霞:《数字空间中的社区共同体营造路径研究——基于城市社区业主微信群的考察》,《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1期,第47-58页。
7. 邵春霞、张照:《基层治理中的基础性权力:制度本质及其实现机制——基于城市管理执法的多案例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第14-25页。
8. 邵春霞、李培欢:《“闹大”与“批示”:国家治理的信息化机制及其检视》,《求实》,2022年第4期(总第468期),第43-54页。
9. 程风、邵春霞:《中国省级政府数据开放水平的驱动机制研究》,《情报杂志》,2022年第3期(vol.41),第198-207页。
10. 程风、邵春霞:《制度嵌入与基层国家—社会关系的重构——基于一个旧村改造案例的分析》, 《地方治理研究》,2021年第4期,第64-76页。
11. .冯雷、邵春霞:《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半正式治理的作用重建——以上海市Q村为例》,《求实》, 2021年第4期(总第462期,第64-77页)。
12. 邵春霞:“The Transformation of State Governance Model and Its Cooperation Mechanisms (国家治理模式转型及其合作机制研究)”,载《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s, Management, Law and Education (EMLE 2018) 》,Paris, Atlantis Press, 2018.12(ISTP检索)。
13. 邵春霞:《经济地位、参与程度和主观能力----中国网民政治认同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年第5期,第127-139页。
14. 邵春霞、彭勃:《国家治理能力与公共领域合法性功能》,《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8期,第67-72页。
15. 邵春霞:《两种网络舆论和两种舆论主体》,《上海人大月刊》,2013年第3期,第51-52页。
16. 邵春霞:《局部性公共领域的扩展:Web2.0时代我国网络公共领域浅析》,《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第16-24页。
17. 邵春霞:《网络公众舆论的生成与网络公民的培养——以日本地震危机中的网络讨论为例》,载上海市社联编:《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54-667页。
18. 邵春霞:《执政党社会整合方式的变迁》,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与政治发展道路》文集,2011年6月,第79-83页。
19. 邵春霞:《谁的“公共领域”?--概念运用的困惑与修正》,《新闻大学》夏季卷,2007年6月,第46-51页。
20. 邵春霞:《公民知情权:和谐社会的合法性基础》,载《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3期,第32-36页。
21. 邵春霞:《近年来中国“国家与媒体”关系研究评析》,载《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3期,第70-73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07年第9期全文转载,《2008中国新闻年鉴》“观点摘要”)。
22. 邵春霞:《论公共领域概念的包容性》,载《南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5期,第130-135页。
23. 邵春霞:《局部性公共领域的呈现—以报纸的批评性报道为例》,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第66-70页 。
24. 邵春霞:《新闻生态:宣传控制、市场驱动和专业约束的矛盾互动》,载《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第40-45页(《新华文摘》2005年第18期辑目)。
25. 邵春霞:《法治下的自由――哈耶克自由观评述》,载《学术月刊》,2000年第5期,第12-17页。
26. 邵春霞:《改革进程中中国党际关系模式的优化》,载《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5期第40-43页。
27. 邵春霞:《国家控制的系统分析》,载《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7年6月,第95-99页。
28. 邵春霞:《国家控制的合理限度》,载《苏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第27-29页。
29. 邵春霞:《简论新时期国家控制的优化》,载《政治与法律》1997年第4期,(该文由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1997年第8期全文转载)。
30. 邵春霞:《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载《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5期,第79-83页。
31. 王邦佐、邵春霞:《中国政治学学术发展30年》,《探索与争鸣》,2008年12期。
32. 王邦佐、邵春霞:《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社会科学报》1997年10月9日。
(二)著 作
1. 邵春霞:《传媒变迁中的公共领域》,独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年。
2. 邵春霞等:《从网民到公民:中国网络公共领域与公民文化研究》,第一作者,格致出版社2020年。
3. 参编《多层治理理论与实践》,撰写《中国国家治理模式:运动式治理的技术与政治》,格致出版社,2019年6月
4. 参编《执政党与社会整合: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社会整合实例分析》,副主编,第三作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5. 参编《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第三作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6. 参编《国家控制论》,撰写《国家控制的系统功能》,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三)译 著
7.《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第二作者,(Christopher Hood, The art of State, Oxford U. Press,1998),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