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

社会兼职
中国社会学学会消费社会学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学学会社会地理学副秘书长
荣誉奖励
同济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2021年)
同济大学育才奖二等奖(2017年)
同济大学名课优师(2016年)
同济大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三等奖(2015年)
多次获同济大学优秀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并获本科生优秀导师、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带教老师等荣誉称号
教育背景
2000年9月-2004年6月: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文学学士
2004年9月-2007年4月: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传播学专业,文学硕士
2007年9月-2012年3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专业,哲学博士
主讲课程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科研项目(按年份从近到远)
(一)主持课题
1. 《迈向创意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城市:上海都市文化空间的生产与消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2023年立项。
2. 《有机食品消费的社会学研究》,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已结项。
3. 《创意产业的功能和城市治理之研究》,2013年上海浦江人才计划,已结项。
此外,于2014-2018年间,由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资助,参与、开展了上海社区综合调研、里弄社区更新、创意产业园区口述史和社区文化规划等四个课题。
(二)重要参与课题
1. 参与《环境社会学》英文课程项目建设、《基于全过程多平台协同的研究生学术不端防范与应对体系研究》(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研究项目)等教改项目。
2. 教学改革论文《参与式学习纳入教学的系统性方法》,发表于《社会科学教法探索》,门洪华、钟振明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167-189页。
科研成果(按年份从近到远)
(一)学术论文
1. 《动机、生活方式和消费实践的确立——对有机食品消费的探究》,《社会学刊》,2023年第1卷第6期,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23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 《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消费、日常生活安排的可持续逻辑》,《社会科学辑刊》,2022年第1期。
3. 《伦理消费视角下的我国新消费实践——对疫情期间电商助农的评估分析》,《新视野》,2022年第1期(通讯作者)。
4. 《审美化作为理解空间进程和空间经验的一个框架——基于对上海的观察和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21年第5期。
5. 《中国城镇居民的阶层地位与消费偏好(2003-2013)》,《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
6. When the artistic field meets the art worlds:based on the case studies of occupational painters in Shanghai,发表于Laurie Hanquinet 和Mike Savage主编的Routledg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Art and Culture,Taylor & Francis出版社2016年版,第437-454页。
7. 《当审美化的空间遇上它的日常现实——对上海田子坊街区的个案研究》,博士论文(英文),英国曼彻斯特大学,2012年。
8. Collective Consumption,发表于Encyclopedia of Consumer Culture, Sage出版社 2011年版,第 198-200页。
9. 《开放而理性:创意产业在中国的思考》,《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被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
(二)与城市文化、“一带一路”相关的咨询工作、调研报告和媒体文章
1. 曾经为上海市政府、杨浦区、虹口区、金山区、松江区的文化宣传和旅游部门提供文化规划咨询,部分调研报告发表于《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7)》、《上海社区发展与规划》、《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15):“十三五”时期上海文化发展研究》等书籍。
2. 专题评论:《城市“夜力逻辑”》(4000字),《环球》杂志第22期,2018年10月。
3. 2013年为《东方早报》专栏《上海与世界城市》写作,发表了三个世界城市的专版,分别为曼彻斯特中国城、曼彻斯特印巴街以及荷兰阿姆斯特丹机场。
4.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文化风险和社会风险及应对》,《一带一路研究辑刊(2018):“一带一路”建设与上海作为》,同济大学出版社2019年4月版。
5. 专报《“一带一路”建设中增进中资企业与当地社会互信的几点建议》,《同济观点》201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