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国政学院亮相第十八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年会
聚焦全球治理前沿议题
2025年7月6日,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门洪华教授率团出席第十八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年会,主办 “中国‘全球南方’战略:顶层设计、战略重点与创新实践”和“人工智能与全球治理”专题研讨会,门洪华院长、鲁传颖副院长分别主持。
门洪华院长主持“中国‘全球南方’战略:顶层设计、战略重点与创新实践”专题。与会学者围绕概念内涵、实践路径与挑战展开深入探讨。
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席学者、同济大学全球南方研究中心主任石之瑜教授认为,全球南方并非固定政治实体,而是基于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流动网络,兼具抵抗不公的情感联结属性。中国作为重要参与者,可依托自身经验与文化传统,为南方国家提供更具自主性的发展选择,助力打破殖民主义遗留的不平等格局。
中国政法大学耿协峰教授以2025年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为例,指出中国参与的跨地区合作属于“地区间主义”范畴,呈现规模大、韧性强的特点,这种“大三角合作”机制正推动“复合地区间主义”理论发展。他强调应强化“全球南方”概念的包容性,通过理论创新摆脱欧盟中心主义影响,深化对跨地区合作的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左希迎教授认为,中国推进全球南方战略需应对多重挑战,包括印度的领导权争夺、美国的舆论抹黑及对“一带一路”的制衡。他建议依托“三个世界”理论等历史基础,构建“第三种力量”,支持发展中国家维护独立性,同时避免陷入中美、中印竞争的陷阱,主动提出国际秩序替代方案。
复旦大学朱杰进教授以2025年金砖国家巴西峰会的21国阵容为例,指出金砖国家是全球南方合作的重要引领者,其制度化进程需满足利益协调与议题选择两个条件。他强调全球南方合作应立足务实,循序渐进推动合作领域拓展。
清华大学孙成昊副研究员指出,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对全球南方的政策呈现出鲜明的地缘竞争色彩,且将价值理念工具化,通过控制关键资源、强化军事合作、解构多边援助体系及舆论攻击等多种手段,试图牵制中国在该区域的影响力。
同济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宋黎磊教授提出,中欧可借建交50周年契机,在全球南方探索第三方市场合作,尤其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寻找“一带一路”与欧盟“全球门户计划”的契合点;阮功松助理教授认为全球南方的本质是“多元宇宙观”,国家间的认知差异可通过互动实现互补共生,中越文化差异下的合作实践便是例证;王蕾助理教授与吴笛助理教授则分别从非国家行为体、社会网络分析角度,揭示了全球南方内部的复杂张力与分化风险,为合作机制建设提供了微观思路。
在互动环节中,学者们围绕沙特在金砖合作中的参与度、中东与东南亚的战略地位、周边与远方国家的资源平衡等议题展开讨论,共识认为全球南方合作需兼顾制度建设与情感联结,在务实中凝聚共识。
鲁传颖副院长主持“人工智能与全球治理”专题。中国社科院郎平研究员强调,人工智能的安全风险已渗透到多个领域,从算法偏见到数据泄露,治理难度远超传统议题。她认为,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靠技术手段,更需从治理维度完善顶层设计,建立跨国家、跨领域的协同监管机制。红十字会代表 Vitaly Savenkov指出,当前各国数据监管标准不一,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人工智能技术的有序应用。他透露,红十字会正推动搭建统一平台,希望通过多方协作规范数据使用,为技术向善奠定基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刘越副所长坦言,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迭代使监管面临巨大挑战。技术复杂性的提升,导致法律与政策语言难以同步跟进,规范性认知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监管难度,如何构建灵活且具前瞻性的规则体系,是全球共同面临的课题。
同济大学罗天宇助理教授介绍,俄乌冲突后,PESCO项目明显转向人工智能与无人化作战领域,这一趋势对国际安全规则提出新要求,如何在技术应用中平衡安全与发展,成为亟待解答的命题。中央党校李金锋讲师梳理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指出每一次技术突破都伴随新的安全隐患。从早期的自动化到如今的生成式 AI,技术对社会、经济、安全领域的影响不断深化,治理体系必须与时俱进,在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间找到平衡。
在两场专题研讨中,同济大学学者与各界专家深入交流,为动荡转型期的国际秩序构建提供了多元思考,展现了学界对全球治理议题的深度关切与责任担当。
会议期间,门洪华院长出席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阎学通所著《师者何为——漫话国际关系教育》新书研讨会。多位国际关系领域知名学者出席研讨会并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
门洪华院长评论指出,《师者何为:漫话国际关系教育》是一本体现了阎老师30余年执教生涯的教育总结,体现了国际关系教育家的崇高追求。阎老师的新著既体现了一个国际关系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亦不乏国际关系学科带头人的忧心忡忡,更是以一己之力推进着国际关系研究科学化的趋向。
他指出,对国际关系教育或一般意义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而言,职业精神(Professionalism)最为重要,以学术为业,如何做到,值得我们深思。职业精神天然与科学精神联系在一起,德先生和赛先生曾推动中国开智,迄今仍有其开拓价值。与此同时,学术追求至关重要,而学科建设对国际关系教育具有重要性,学科建设是高校的根本,将国际关系教育和学科建设关联起来,就能更好地推进国际关系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