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女性主义政治学刊》与全球视野(IFJP and The World)圆桌会议顺利举办
2025年9月22日,由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战略研究院主办的“《国际女性主义政治学刊》与全球视野”(IFJP and The World)圆桌会议在同济大学衷和楼1802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特邀《国际女性主义政治学刊》(International Feminist Journal of Politics,以下简称IFJP)主编、新西兰梅西大学人类环境与规划学院教授崔夏因(Shine Choi),IFJP编委、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李英桃,IFJP副主编、韩国江原国立大学助理教授崔瑞英(Seoyoung Choi),塞内加尔非洲研究中心研究员、圣路易斯加斯顿·伯杰大学助理教授阿卜杜拉赫曼·塞克(Abdourahmane Seck),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唐敏,同济大学德国与欧洲研究院助理教授张帆。会议由教育部长江讲席学者、同济大学全球南方研究中心主任石之瑜教授主持,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荣休教授王传兴,教授孙磊、宋黎磊,副教授丁迪,助理教授阮功松、吴笛、王蕾等参与交流。
作为聚焦政治学领域的国际女性主义期刊,IFJP始终致力于突破传统西方学术范式的局限。会议中介绍,期刊不仅将持续推出研究论文、深度对话等栏目,编辑团队还计划进一步拓展书评板块,引入更多非英语学术成果,并与性质不同但是有领域重叠的其他期刊合作,相互推介稿件,以作者为中心,在尽量维护原稿主旨与方法的前提下,帮助作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稿件的期刊。在这方面,IFJP与同济大学国政学院明年开始发行的创新期刊Pluriversal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可以开展密切的合作关系,真正让全球不同地区的学术声音被听见。然而,期刊发展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中国学者在向英文期刊投稿时,常常需要在西方学术规范与本土视角间寻找平衡,中英文写作语境的差异等构成投稿过程中的现实障碍。审稿环节也需跳出思维定式,充分考量研究的语境特殊性与原创价值。编辑团队希望以“细心读者”的身份,协助作者打磨出更具深度与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在女性主义研究方面,与会学者达成一项重要共识:女性主义思想从来不是 “一刀切”的。从中国“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理念,到韩国、印度等国的性别议题实践,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主义路径各具特色,而这种多元性正是推动该领域持续发展的活力所在。与此同时,研究也需兼顾本土关怀与全球视野——例如中国基层女性在跨国合作中争取劳动权益、乡村女性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往往被主流叙事所忽略,而这些鲜活经验恰恰能为全球女性主义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会议还特别关注“全球南方”的学术代表性问题。“全球南方”这一概念在不同国家存在理解差异:中国更侧重其经济合作属性,印度则更多强调政治意涵。这种认知差异提醒学术界,有必要通过更深入的国际协作,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学术交流平台,使“全球南方”的知识生产摆脱边缘地位。此外,语言权力问题亦不可忽视。尽管英语是当前国际学术交流的主流语言,与会学者呼吁探索更灵活的表达机制,避免单一语言对学术话语的垄断,从而让非英语语境中的优秀研究进入国际视野。
从期刊运营、学术发表到女性权益实践,本次圆桌会议不仅是一场学术对话,更似一场“行动倡议”。无论是期刊为多元声音拓展空间,还是学者为被遮蔽的女性经历发声,其根本目标都是让女性主义研究更贴近真实世界、更具行动力。会议也启示我们,推进性别平等事业,需要全球学者携手同行,在对话中凝聚共识,在实践中突破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