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下的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3611日,由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承办,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协办的“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下的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系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人华侨研究院、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以拼音为序)联合主办的“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及其应对”系列学术研讨会的首期会议。来自同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兰州大学和《太平洋学报》编辑部等共计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着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及其应对,尤其是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下的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等,展开了多元而又统一的学术讨论和观点表达。

本次会议的开幕式上,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战略研究院院长门洪华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胡宗山教授分别致开幕词。本次会议由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徐红教授主持。

门洪华教授首先对参与此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门洪华教授回顾了此前五院共同举办的学术研讨会,指出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质量,五校联盟应继续强化合作,争取形成稳固而创新的合作模式。本次研讨会以“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及其应对”是基于现实与历史的双重考量,从现实角度来看,在当前国际体系遭受挑战的百年变局背景下,我们历经时代之变,对安全的思考更加深入;从历史角度而言,西方主导地位不再如此前稳固,东方尤其是中国的思想与价值观得到越来越多国际关注,这也是我们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现实基础。门洪华教授指出,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式现代化、大国博弈、中国外交重心等议题的研究价值愈发彰显,这正是今天研讨会主题选择的原因所在。

胡宗山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经过三年疫情,五院联盟迎来了第一次线下研讨会,感受到了面对面交流与研讨的真实与喜悦。五院在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上都展现出较高的纯粹性。由门洪华教授倡议所形成的五校联合举办研讨会机制,聚焦于时代发展与现实问题的学术研讨,兼具理论、历史与现实意义,这是值得肯定的。胡宗山教授表示,希望未来可以进一步扩充合作形式与规模,持续加强五校联合举办研讨会机制的开放性。

开幕式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戴长征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胡宗山教授、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张振江教授、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汪金国教授、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战略研究院院长门洪华教授依次发表专题演讲。

戴长征教授谈及他针对大变局时代所思考的中国应对,认为当前国际秩序、重要国际体系的合法性遭到挑战,大国间矛盾加剧、大国关系越来越难以协调,局部冲突、局部战争成为这一结构中的常态,国际、国内相互交织的矛盾复杂多变,需要更加成熟的机制予以解决,否则国际公平和正义将无从携手。

胡宗山教授围绕二十大报告有关当前国际形势发展演变的判断进行阐释分析。他指出,在加速演变、重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美国对华竞争逐渐形成以胁迫缓和、强制外交为特点的新策略,中国坚持自身正确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在高新技术发展等方面保持战略定力,对美国所发起的科技战予以积极应对。

张振江教授从对事实判断变化的角度切入,重点探讨了国际关系学科所面临的挑战,提出要立足国际关系,努力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做到学科与专业融通、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融通、中国与世界融通。作为国际关系学院学者应具备上述的眼界与视野,保持积极的学科建设态度。

汪金国教授结合在乌克兰使馆的六年工作经历,谈及乌克兰动荡的国内外局势、俄乌冲突、欧美制裁等现实因素,强调美元霸权在时代变局背后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他联系俄乌冲突后欧元的持续下跌,分析美国、西方国家在俄罗斯周边、中亚地区的幕后战略操盘。最后,汪金国教授指出,我们需要关注、准备的战略文化陷阱与冲突规避方案,并以金融、农业、能源等领域为例进行了简要列述。

门洪华教授指出,网络空间战略稳定是全球战略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与现实空间结合的不断深入,网络空间不稳定因素对战略稳定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不断显现,网络时代如何维护战略稳定成为国际安全重大议题。因此,应立足于全球战略稳定视角来探讨网络空间对现实空间和平与安全的影响。在网络空间中,既可利用共同脆弱性实现制衡,也可凭借安全韧性实现共存,这两种特性构成脆弱制衡与韧性共存两种战略稳定理想模式。在大国竞争背景下,中国应结合当前网络空间战略稳定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分析,在不同层面灵活采取脆弱制衡与韧性共存两种模式,推动网络空间战略稳定的发展。

专题演讲结束后,本次学术研讨会进入分议题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不同的议题发表观点,提出了诸多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思想观点。

第一场研讨会的主题为“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下的大国战略关系”,由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汪金国教授主持,共计7位专家进行发言。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夏立平发表了题为“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下的中美战略博弈”的演讲。他认为,在中美战略相持的长期阶段,拜登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存在着三大内在矛盾,其力量的局限性推动中美关系经历着“否定之否定”过程。尽管这一过程可能将持续数十年,但我们应坚持追求新型大国关系,未来在处理对美关系应以强硬对强硬,以交流对交流,保持沟通渠道,争取合作共赢。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汪滨以“中美主权-霸权矛盾下的台湾问题及其地缘政治困境”为主题,重点探讨中美围绕台湾问题所陷入的地缘政治困境,他将主权与霸权的矛盾作为这一本质性困境的直接体现:台湾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得其与美国的地缘政治战略紧密相关;美国将台湾问题视为其全球地缘战略的关键问题,这在中美博弈、中美实力不平衡的情况下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陈翔针对“美国代理人战略与我国周边外交谋局”提出了创新性见解,他从霸权护持需求、核均衡与美国的实用主义外交传统分析了美国热衷使用“代理人”的原因。通过国家代理人与非国家代理人两种形式,美国将亚太地区,尤其是对中国的竞争视为其对外博弈、对外战略的重点,并在中国周边借助当地行为体制造麻烦。他指出,我们应把握好竞合关系,避免制衡反应,以坚实的国力增长沉稳应对。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张弦以“一带一路”项目为切入点,通过回顾“一带一路”倡议的十年历程,详细分析了欧盟国家对“一带一路”认知差异。他以认知差异为划分标准,将众多欧洲国家划分为稳固发展型、意愿加强型与态度模糊型三类,并对产生上述认知差异类型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张弦副教授通过分析各国对华贸易状况、对华合作成效、身份定位的巨大差异以及外来干预影响等,提出了中国的应对之策,尤其强调了中欧对话机制对中欧双方的巨大价值。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董贺分享的主题为“当前东盟关系网络的结构及特性”,她以网络视角为分析路径,以“网络+行为体”的双重定位来探究东盟一体化与其在东亚区域一体化中的角色与情境。她将东盟视为十国构成的关系网络,研究国家对结构向心力的影响。同时,她认可东盟作为独立行为体在东亚合作框架中的积极性作用,并由此总结出东盟结构网络具有复合性、多维联动、非对称合作与符合多节性假设的诸多特征。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预聘副教授刘笑阳发表了题为“新时代中国全球伙伴关系战略的理念与实践”的主题演讲。他根据时间线与理论发展梳理了新时代中国全球伙伴关系的思想基础,从权力分配、利益分配与观念分配三个要素针对伙伴关系与联盟关系进行了学理性对比。他强调,新时代伙伴关系有别于传统伙伴关系,在众多战略实践中证明了自身的广泛性、层次性与有效性。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周逸江以世界银行为例,分享了关于“国际组织的制度设计与危机应对下的变革路径”的研究成果。她通过对当今世界变局的分析与把握,指出了国际组织发展与变革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她详细致梳理了世界银行将气候问题纳入到议题设置中的历史过程,全面剖析组织框架内新机制的建立与改革,以详实的数据统计与历时性梳理突出了世行在气候治理行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二场研讨会的主题为“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下的地区国际关系”,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胡宗山教授主持,共计7位专家进行了发言。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仇华飞教授对中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展开探讨,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法国虽对此心存疑虑,但仍愿同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战略合作,推动中法关系的长久稳定发展。在战略共识根本不变的情况下,中法双方应积极探寻构建具有时代特征、面向未来的新型大国关系的可能性,推进国际秩序的创新,增加治理供给和新国际制度的供给。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赵长峰教授剖析印俄军事合作,指出莫迪政府时期印俄军事合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具体表现在军售、军事联合生产和技术共享、高层互访、联合军演等方面,呈现出合作不对称、合作方式多样化和合作机制化等特点。印俄军事合作对地区安全局势产生深远影响,又受到美国因素、印度国内政策的制约。在可预见的将来,印俄军事合作大概率会强势发展,中国需要采取措施主动应对。

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李益斌副教授以“恐怖主义与中国海外利益保护”为主题,指出当前针对中国海外利益的恐袭事件在事件数量、空间分布、袭击方式、袭击组织、受袭目标等方面均呈现出显著特点。中国在南亚海外利益面临的恐怖主义风险与地区的复杂性相关,具体为恐怖主义形势、民族主义情绪、国家信任危机、阿富汗变局以及新冠肺炎疫情这五个因素。因此,需要高度重视中国在南亚海外利益面临的恐怖主义风险,从个人、企业与政府层面做好相应部署,以此来保护中国的海外利益。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李孝天聚焦上合模式的新发展,创新性提出开创地区主义“上合模式”的学术判断。他认为,上合模式在多方面表现出超越欧盟模式、东盟模式和北约模式的新特征。而理念践行培育集体认同、中俄引领构筑新型伙伴关系网络、对外开放强化地区代表性,是上合模式生成的内在动力。目前,上合模式尚未完全定型,仍有完善和发展空间,需要在未来的实践中继续探索。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潘玥副研究员从代理文化战争与宗教敏感性出发,对印尼新刑法的性法律进行探讨。宗教敏感性和文化代理战争的糅合导致了新刑法性法律中的妥协与平衡。新法主要作为道德管理,举报人受到严格限制,旨在保护婚姻制度和印尼的价值,同时也能够保护社区的隐私,而且不让公众或其他第三方举报或以道德的名义扮演法官,这导致社会紧张局势的升级和分裂。印尼政府在处理这些问题时需要平衡不同宗教和文化群体的利益,确保法律的公正和尊重多样性。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宋国新指出,亚太战略稳定框架在进入新时代后面临严重危机,美国谋求扩大对华核力量的绝对优势、亚太核战略互信不足和地区核谈判机制缺失侵蚀了亚太核稳定的基础。中美关系从接触走向全面战略竞争,其影响从双边延伸至多边和地区层面,推动中美关系稳定走向失衡,给亚太战略稳定带来消极影响。随着亚太制度框架的竞争性和对抗性增强,其对地区国家行为的约束力和保障地区战略稳定的作用不断弱化。为此,中国要通过完善亚太核稳定机制、努力保持中美关系的动态稳定和强化地区协调型制度框架稳定来重塑战略稳定框架。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钟振明教授聚焦美国的延伸核威慑政策,指出该政策为美国的盟国提供了核保护伞,但该政策在特定条件下加强了国际政治中的安全困境、同盟安全困境及核扩散困境逻辑。美国以维护同盟安全和地区安全为由实施的“延伸核威慑”战略,不仅在联盟内部固化了美国主导的非对称的联盟结构,使得其盟国在对美国产生信任危机或盟国自主性增强时会寻求发展独立的威慑能力,还在联盟之外刺激了其他国家加强军备,反过来削弱了美韩同盟的安全,并在特定条件下刺激了朝鲜寻求发展自己的核武器,从而给全球防扩散目标也带来消极影响。

第三场研讨会的主题为“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下的全球治理新局”,由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张振江教授主持,共计7位专家进行了发言。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韦红教授探讨全球治理的系统思维及推进路径。她指出全球治理面临着机制联系性不足、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滞后、不同层次领域的全球治理机制的利益和价值理念的隔绝冲突等问题。中国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涵盖国内、国际、全球三个不同政治空间的愿景,注重发展、安全、文明三位一体式的综合治理,既注重国家主权,又突破了以国家为中心,注重人权与主权的相统一,呈现出联系思维;落实三大全球倡议要强调文化的共通性、积极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积极参与创建全球地区各地各级治理机制。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潘敏教授以国家利益认知驱动的视角分析了南极环境保护制度的演变,指出南极条约的主要治理议题经历了民主主权、科学合作、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演变和补充,并以《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管理公约》的签订和大国围绕条约变革的三轮较量过程为例,阐明了国家利益认知论的动态变化是国际制度变革的一个重要动力。

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韦进深副教授对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下中国国际合作的理念创新与制度实践进行分析,指出中国对国际合作理念的创新集中表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家关系理念的提出。他认为,这些新合作理念对中国的制度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表现为在民主型制度中,中国会进行维护性的制度参与;在霸权型制度中,中国会选择改革式的制度参与。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王丹逸从国际移民研究视角分析中国侨务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她指出,具有影响力的移民群体的政治活动与东道国的对外政策形成了一个循环互构的关系结构,能够为我国的对外政策和侨务政策提供一些启示:可以鼓励更多拥护我国的华侨积极参与当地活动,与东道国政党社会行为体沟通,通过增加行为体来稀释特殊政治移民在当地政治当中的影响力。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严展宇对认知域竞争与国家认知博弈策略进行阐述。他在梳理认知战的概念发展基础上引出认知域竞争的概念,指出认知战是信息攻击与动能攻击的结合。而且,认知安全具有三个原则,即有效识别认知域竞争、防止认知域冲突升级、引导公众。他进一步区分了认知域竞争和传统的话语权竞争的差异性,提出未来探索的认知域竞争必要性和可能路径。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席金瑞根据其在东南亚的实地调研成果,分析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新业态。他认为,民营出海的新业态突破经济下行、中美贸易摩擦局面的新路径,同时,供应链、科技突破、新营销模式三者合力带来了中国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科技品牌和供应链出海会是出海新业态的主要格局,数字经济时代所催生的新电商将改变国际商贸的格局。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栗潇远分析美国的常规性军事转让政策。他剖析武器转让政策与渠道,测算相应政策的股息转让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武器转让的影响与政策效果。

在本次会议的闭幕式上,由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钟振明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胡宗山院长和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战略研究院门洪华院长分别予以致辞总结。

胡宗山院长高度肯定五校线下的首次相聚与深入交流,他认为本次会议在学术上高度纯粹,在形式上高度规范,在专业化程度上进步迅猛。研讨会主题始于中国、聚焦大国、立足地区和迈向全球。他指出,“自由平等的学术互鉴”正是五校合作的基因之一,相信今后一定能继续保持、发扬光大。最后,胡宗山院长对与会的不同高校和各位专家发出诚挚邀请,期待五校专家学者能够在今年10月相聚江城武汉,参加今年的第二期五校联合研讨会。

门洪华院长对参与此次会议的专家学者和参与聆听的师生们表示由衷感谢。他指出,各位专家学者精彩绝伦的发言备受启发,深邃细腻的观点引人入胜。本次会议中发现了许多已经较为成熟的研究议题,感受到年轻教师在学术研究上的学术积淀与理论创新,展现出五校合作的研讨活力与发展潜力,未来一定可以坚持下去。同时,他以五校联盟作为基础,对未来学术研讨会议的开展形式提出了新期许。最后,门洪华院长预祝系列研讨会越办越好,期待专家学者202310月在华中师范大学再次相聚、交流与研讨,把握时代脉络,再攀学术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