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2019年11月25日,由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同济大学社会科学前沿讲座第20讲暨同济大学高等讲堂第42讲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逸夫楼一楼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讲座主题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制度创新逻辑”,演讲嘉宾为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社科联原党组副书记兼副主席、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名誉院长包心鉴教授。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门洪华教授主持本场讲座。

 

 

包心鉴教授结合对十九届四中全会相关文本文件的理解,分别从“制度自觉与制度自信”、“制度之重与制度之治”、“制度逻辑与制度优势”以及“制度意识与制度权威”四个部分为在场师生们阐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制度创新逻辑。

首先,包心鉴教授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来阐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现制度自觉与制度自信的。他指出,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地总结历史,逐渐得出“制度问题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特征”的结论。在历史维度上,中国共产党关于制度理论的发展路径主要体现在四次觉醒的重要节点上;在现实维度上,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取得的历史成就是伟大的,但是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艰巨的。尤其是在全面深化制度改革中,中国正面临着促进制度定型的迫切任务。在未来维度上,包心鉴教授指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推动制度创新,实现制度定型,并要把制度改革、制度定型与制度创新贯穿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

 

接着,包心鉴教授对“制度之重与制度之治”展开详细论述。他指出,制度是治理的关键,制度现代化是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依托,制度现代化是治理的根本标准。在此基础上,“制度之重”即制度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第二,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本支撑。而发挥“制度之治”的效应在于抓住制度的主题和重点来释放制度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包心鉴教授指出,十九届三中全会公报关于“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的13个方面内容的主题就是把制度改革、定型和优化有机统一于制度建设之中,重点是领导制度改革,根本任务是党的领导制度改革和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改革。

随后,包心鉴教授针对“制度逻辑和制度优势”进行深刻分析。他指出,我们之前提及到很过中国治理制度,那么中国制度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存在哪些特殊优势?这也是我们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中国特色的制度进行了定性,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植根中国大地的,是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的,是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或治理体系。基于此,他从“中国制度是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中国制度深蕴着改革性与定型化的有机统一、中国制度深蕴传承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三个层次来阐述“制度有其内在的形成逻辑,制度本身拥有着其特殊优越性”的观点。

最后,包心鉴教授对“制度意识和制度权威”也进行了简要的说明。他指出,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最后一部分有针对“制度意识和制度权威”的相关论述,虽然篇幅不长但十分精彩。其中,比较关键的内容主要包括把握制度内涵、强化制度意识和维护制度权威等。

 

纵观此次讲座,包心鉴教授依托于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针对国家治理中的制度创新、制度定型和制度改革等多个重要概念进行了鞭辟论述,既有对四中全会公报文本的深刻解读,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分析与理解。讲座结束后,包心鉴教授还专门与在场的师生进行了良好有效的互动,详细、认真地解答了多为同学的问题与困惑,很好的启发了他们的深入思考。

门洪华院长对于包心鉴教授的精彩讲座表达了诚挚的敬意。他指出,包心鉴教授紧紧围绕“制度重要性”娓娓道来,从政治学、党史的角度解读了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历史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制度改革、制度创新和制度定型的关系,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定型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观点和思考,气势恢宏、荡气回肠。包老师的讲座内容十分广泛,上到国家决策者的战略思考,下到社区治理的政策细节,深入浅出、要言不烦,是重要的党史课、思政课,也是重要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诠释课,值得在场的每一位同济师生深入学习和思考。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次园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