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2016年8月28日,来自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一群学生在印度尼西亚的日惹古城,看到了普兰巴南寺庙的日落。夕阳余辉下,师生9人在石阶上席地而坐,结束了为期两周的印尼大学暑期班之行。有人说,人生幸运的一件事是在婆罗浮屠看日出,在普兰巴南看日落。虽然没有在婆罗浮屠看到日出,印尼行给同学们带来了非凡的体验。从8月15日到28日,两周时间里,来自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社会学共8名本科生在教师带队下,与来自印尼、日本、韩国的学生一起,开启了跨文化交流的历练。今年6月,江波副校长和留学生办公室、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代表访问印尼大学,就两校签订《理解备忘录》等合作事宜达到共识。此次暑期班,印尼大学免除了同济学生的住宿费和学杂费,也正式拉开了两校合作的序幕。

 

印尼作为东盟十国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经济体量的国家,此次暑期班也预示着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将通过学生、教师互访以及科研合作,加强对东盟国家的交流和研究。暑期班由印尼大学国际办公室联合印尼大学的院系举办,由于其正式的课程和丰富的实践内容,也被称为“学分项目”。今年暑期班包括“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印尼文化”两个课程组,同济学生按照自己兴趣,分别报名参加了其中的某一课程组。

 

         2016年8月15日,印尼大学暑期班开班仪式举行

 

专业+文化+实践,一天像是过了一周

印尼大学对于暑期课程的安排非常细致,第一周为上课,第二周为实践和小组报告,其中的周末穿插了自然观光和户外运动。第一周的课程内容又分为两部分,上午为围绕主题进行的讲授式教学,下午为印尼语言和文化工作坊。“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和“印尼文化”两个课程的教学都切合了全球化时代的境况,前者是经济学与全球治理的交叉,后者则是文化研究与社会学的交叉。比如印尼文化的课程围绕印尼社会的多元文化主义、跨性别这一亚文化现象、食物与音乐中的杂合性这三个话题展开,主题虽是印尼文化,关照的却是中国、日本及众多国家都面临的文化身份的流动性、传统文化原真性的消解等挑战。在不同国家的学生中进行这样的讨论有趣又尤为意义,暑期班最后的小组报告中,大家分享各自国家的案例又通力合作,力图反思这种社会文化变迁带来的影响。

 

课程部分的印尼语言和文化工作坊给学生带来了有趣生动的文化体验,在印尼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学生尝试演奏印尼传统乐器Gamelan和Arumba,学习传统舞蹈以及蜡染绘画。让同学们特别自豪的是,中日韩学生经过练习,和印尼音乐老师一起成功演奏了一首I have a dream。同学们用“一天像是过了一周”来形容初到雅加达的几天,每天的课程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半,一天之中去往不同的教室,学习不同的课程内容。

 

           印尼传统乐器工作坊的学习现场

 

第二周的实习环节则带有实地考察性质,兼顾专业性和趣味性。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课程组的考察对象包括社区废物银行、雅加达植物园、雅加达最大渔港,印尼文化课程组的考察对象包括印尼缩影公园、为原住居民争取权益的公益组织AMAN以及博物馆。其中走访雅加达渔港和AMAN尤为精彩。在雅加达渔港,同学们不仅和渔港的总负责人进行座谈,了解了渔港作为一个渔业集聚区的管理、运营模式,还参观了渔港里的一家由华人经营的大型鱼产品出口企业,从头到脚戴上全副消毒的隔离装备走进了加工车间。而在位于雅加达100公里的Bogor市的AMAN组织,同学们不仅通过AMAN负责人的介绍了解到那些依靠森林和捕鱼为生的原住岛民所面对的生态环境恶化、经济边缘化、政治弱化等问题,也对AMAN通过在当地社区中发展组织成员、帮助售卖社区手工制作的针织品这样的运作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朝夕相处中的跨文化交流

参加此次暑期班的除了8位同济大学学生之外,还有14位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学生,1位日本千叶大学学生,1名韩国学生,以及协助暑期班后勤的7位印尼大学学生。暑期班主办方——印尼大学国际办主任在开班仪式上即提到希望同学们不仅了解印尼的文化,而且不同国籍和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对话,增进知识和文化理解。这和暑期班的主题“习得世界的多样性”是一致的。身处拥有大量穆斯林人口的国家,同学们在感知习俗的同时也尊重对方的习俗。比如在着装上,同学们尽量穿长裤,每天吃清真食品。当所住的宿舍楼响起广播的时候,那是祈祷的音乐。印尼同学还带领暑期班学员参观了东南亚宏大的雅加达独立清真寺,而清真寺对面就是雅加达最大的基督教堂,不同宗教的相互包容和和平共处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些年伊斯兰教极端组织和恐怖分子增加了人们对穆斯林的偏见,提到印尼,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巴厘岛风光和排华事件。跨文化交流恰恰是要超越刻板印象和偏见,在相互理解、尊重和包容的基础上进行沟通。对于学习国际政治、政治学和社会学,并且有志于日后从事外交和国际事务的同学来说,暑期班提供了很好的多元文化交流机会,不少同学认为此行拓展了自己的世界观,明晰了对东南亚的认知和它的发展潜力,重新定位了对于外交事务的理解,希望今后能在中国和东盟的合作道路上谋求发展。2013级杨煜同学在暑期班随笔中写道:“当友谊克服了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隔海相望的距离,你知道它是真实的。”临近暑期班结束的时候,好些同学不由自主地买来当地的传统服装——蜡染的巴蒂衫,穿着它上课和参加活动。

 

2014级学生王欢向印尼大学学生和日本早稻田大学学生赠送明信片

 

印尼大学国际办公室Alfrida女士向2014级学生万尽涵授予暑期班结业证书

 

推进“一带一路”,增进与东盟的人文交流机制

此次暑期班的一个亮点是全体同济学员参访了中国驻东盟使团,徐步大使和来自使团交流合作处、政治处、新闻与公共外交处的驻外人员与学生进行了座谈。受徐步大使邀请,学生在座谈会后赴大使官邸参加了工作晚餐,并与同时受邀的伦敦公共关系学院(雅加达)院长一行6人进行了交流。徐步大使对于同济学子选择到访印尼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表示赞许和热烈的欢迎,对同济学子表现出来的朝气蓬勃的面貌,不怕吃苦、不抱怨的精神状态进行了表扬。他和学生分享了从事外交工作需要具备的几点主要特质,包括要拥有对外交往的激情;善于沟通和公关;敏锐,善于捕捉新的动向,并能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不怕吃苦,敢于去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地区。有学生问及外交工作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徐步大使言辞恳切又坚定,“外交事业是把个人志向和理想与国家结合在一起,必须坚守六个字:忠诚、使命、奉献”。徐步大使还依次询问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并介绍了印尼的国家概况,印尼的华人和中资企业情况以及中国与东盟的现状和发展潜力。2016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二十五周年,也是中国-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开启的第二年,徐步大使寄语在场的同济学子成为未来东南亚外交工作的主力军。

 

       2016年8月26日,师生一行在中国驻东盟使团座谈会现场

 

    2016年8月26日,与徐步大使和伦敦公共关系学院代表在大使官邸合影

 

暑期班已经告一段落,好几位学生用“回到现实”来形容回到上海的感受。又是一个新的学期,大三的学生升入大四,准备保研或者参加工作前的实习;大二的学生升入大三,将面对专业课最为密集的一个学年。但是显然,这半个月的海外经历让同学们在面对现实的时候,又多了一份情怀和追求。如果青春是一种不怕吃苦的精神,那两周的时间里,我们常常被它浸染着。由于印尼大学的depok校区远在郊区,吃饭不便,我们常常晚上吃方便面或者等外卖;附近难以找到水果店,每天我们喝一杯7000印尼卢比(相当于人民币3元)的果汁来替代;感冒发烧的时候,印尼大学的小伙伴每天早晚来量体温,又是送药又是安慰,生病也是暖暖的;雅加达堵起车来常常要几个小时,实习的那些天我们早出晚归,堵车的时候我们补觉或者一起唱歌。如果青春是一种情谊,那两周的时间里,我们常常被感动着。我们用对方国家的语言打招呼、唱歌、共舞;我们同包着头巾的穆斯林姑娘一起从绿峡谷的悬崖上跳水,在漂流的时候,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一位同学一直拽着不会游泳的我的手;一次在商场的餐厅里吃饭,印尼大学的同学们舍不得点餐,最后我们说菜点多了叫他们一起来吃;离开印尼的前晚,开着玩笑说你们要起来送我们,结果才睡了4个小时的日本和韩国小伙伴齐刷刷一早出现,向我们挥手道别。带着这样的精神和情谊,我们希望可以走得更远,曾经共抒生平,共赴光景, 那些馈赠的片语,让追寻更有意义,如同一首歌中唱的,“负群山,涵浩海,笃行......相期努力,荣光不难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