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

 

 

2018年10月12-14日,由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和韩国东西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上海-釜山合作论坛”在韩国釜山顺利召开。参加此次论坛的中方代表有来自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央党校等国内学界代表19人。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冯身洪出席。韩方代表有来自韩国东西大学、延世大学、亚洲大学、西江大学、釜庆大学、岭南大学、东亚大学、世宗研究所、韩国国立外交院、韩国国家安保战略研究院以及釜山市政府相关部门代表等20人。

 

 

 

 

 

 

 

 

 

 

 

 

 

 

10月12日下午,冯身洪副书记同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门洪华、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贇、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助理钟振明等应邀前往中国驻釜山总领事馆,拜访了中国驻釜山总领事郭鹏等人,并同郭鹏总领事等中国领事馆官员就东北亚地区形势发展、中韩关系、同济大学及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拓展在釜山的教育合作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10月12日晚,东西大学为同济大学代表团举行欢迎会,东西大学校长张济国、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冯身洪等先后致辞,祝贺首届“上海-釜山合作论坛”的顺利举办。东西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所长、前韩国驻华大使辛正承介绍说,2016年6月,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与韩国东西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在上海同济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决定联合创办“上海-釜山合作论坛”,双方同意论坛将每年举办一次,轮流在釜山和上海举行,届时邀请中韩两国学界、前政府高官、企业界代表等出席,建立东西大学与同济大学的制度化联系渠道,并以此为平台促进姊妹城市韩国釜山市和上海市的深入合作,将之打造为连接两个城市乃至中韩两国交流的高端论坛。这一论坛计划得到同济大学、东西大学、上海市对外友好协会、韩国国际交流财团(The Korea Foundation)和韩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积极响应和支持。2016年11月,第一届上海-釜山合作论坛在釜山成功举办,2017年12月,双方在上海同济大学成功举办第二届上海-釜山合作论坛,今天来自中韩两国和上海、釜山两地的学界代表会聚一堂,参加第三届上海-釜山合作论坛会议,共商上海-釜山以及中韩两国之间的合作,其意义非同一般。

10月13日,论坛在东西大学民石图书馆6层国际会议厅正式举行。本届“上海-釜山合作论坛”讨论的主题是“韩半岛局势变化和釜山-上海合作”。东西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所长辛正承大使首先致开幕词,向与会代表们介绍“上海-釜山合作论坛”举办的背景和出席此次第三届论坛会议的主要嘉宾。东西大学校长张济国教授代表东西大学致欢迎词,对来自中韩两国的参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冯身洪教授和中国驻釜山总领事馆总领事郭鹏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冯身洪副书记表示,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与包括韩国在内的6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化合作,不断拓展彼此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致力于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互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一带一路”问题上,中、韩两国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机遇。期待韩中两国和釜山-上海两大城市之间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而开展更多卓有成效的合作。本届论坛的一个主题是“半岛局势变化”,他指出,在本地区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看到,半岛局势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尤其是不久前文在寅总统对朝鲜进行了访问,两国共同发布了《平壤宣言》,标志着两国关系进一步的改善。冯身洪副书记表示衷心感谢主办单位精心准备此次会议,并期待本届“上海-釜山合作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随后,论坛进入分议题讨论阶段。东西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所长辛正承大使主持了第一个议题“东北亚形势和韩半岛情势变化”的发言和讨论。发言人有4位专家,分别是韩国国家安保战略研究院的赵成烈教授、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王存刚教授、韩国西江大学的全圣兴教授和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夏立平教授。赵成烈在发言中分析了朝鲜半岛局势变动的原因,认为金正恩提出朝鲜准备实现无核化是局势变化的主要动因。在提出无核化目标的同时,朝鲜领导人同时也提出了确保体制安全的要求。赵成烈在分析朝韩双方互动及朝鲜同美国与中国方面互动的进程之后认为,中国立场将来至关重要。他认为朝鲜终战及半岛和平机制的建立,也仰赖于解决朝鲜体制安全的保障。当前,中美贸易战可能影响到半岛局势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半岛局势稳定还同南北方之前的联系沟通、美韩同盟关系演变及中朝关系发展等密切相关。王存刚在发言中分析了文明史视野中的中国复兴问题,认为解读中国复兴可以有多种视角。从文明史视角观察中国复兴,可以得出如下四个判断:中国复兴意味着中国核心价值理念的延续和发展;中国复兴意味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中国复兴意味着东方文明的复兴;中国复兴意味着人类不同文明体之间的关系重新进入平等状态。从文明史的视角看,中国复兴是有雄厚历史基础、真切现实依据和光明前景的。它将为人类对更为美好生活的探索提供积极启示和可供参照的现实路径,在造福中国人民的同时,也将为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提供可靠的新动能。全圣兴在发言中认为,半岛局势最近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并不是结构性变动所导致,而是因为相关国家的特殊原因所引起的,包括特朗普推行的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政策,金正恩的策略调整和中国积极进取的外交政策。他分析了萨德问题、韩国同美国结盟及中韩关系变化等问题,认为中韩两国应该相互照顾核心利益并加强对分歧问题的沟通和理解。夏立平在题为“东北亚安全形势与朝鲜半岛”的发言中认为,在东比亚地区安全形势发展过程中,大国之间博弈更加复杂激烈,合作也在发展。亚太地区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中美俄日韩朝多边格局初步显现。朝鲜无核化进程取得重要进展,但面临严峻挑战。在小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任内,朝核问题一再恶化,美国和朝鲜都要负主要责任。他认为,尽管中国主持的六方会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美国和朝鲜围绕朝核问题的激烈博弈,导致朝核问题不断恶化。其中的主要教训包括:朝鲜半岛的冷战结构与美国和朝鲜相互将对方作为敌人的认知导致朝核问题走向恶化;美国国内强硬派对解决朝核问题有重大负面影响;美国的霸权主义心态使朝核问题难以谈判解决。

 

 

同济特聘教授、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中国战略研究院院长门洪华教授主持了第二个议题“东北亚经济协作”的发言和讨论。发言人有4位专家,分别是中央党校的周天勇教授、韩国岭南大学的白权镐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的李博英博士和韩国东亚大学的元东郁教授。周天勇分析了“一带一路”形成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背景,认为是国内产业需要向外转移,国际东向政治经济开放受到贸易保护主义挤压的一种选择。他从经济学角度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一带一路”规划,提出应当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去理解“一带一路”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国际准公共产品、国际国家产品和国际私人产品;在需求国也可能是国际公共产品,也可能是自己国家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白权镐教授围绕着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新构想介绍了对朝鲜实施改革开放后所可能的中国、日本、韩国的经济开发路线及其合作机制的探讨。李博英做了一个详实的数据分析报告,她认为韩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长期以来保持了一个突飞猛进的状态,韩国与中国的贸易结合度非常高,中韩之间的贸易依赖度也非常之高。她还对中韩贸易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中韩经贸合作仍然具有较大空间,中韩之间应急继续深入推动经贸合作。元东郁主要讨论了朝鲜开发究竟由谁主导、如何合作、以及合作所应该注意的原则问题。他认为,中韩两国可以考虑进军到像朝鲜这样的第三国去发展经济合作。他提出,对海外经验比较少的企业来说,与韩国进行合作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他进一步提出了丹东-沈阳-珲春贸易走廊可以和韩国连接,认为可以在长春-珲春发展带建立韩国企业和进行人才培养。

 

韩国世宗研究所的丁相基研究员主持了第三个议题“战略伙伴关系10年与人文交流”的发言和讨论。发言人有4位专家,分别是延世大学的韩硕熙教授、同济大学门洪华教授、韩国西江大学的李旭渊教授和复旦大学的邢丽菊教授。韩硕熙回顾了中韩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历程,指出在1992年建交之后,中韩两国经济交流频密,两国一直不断提升伙伴关系,探讨不仅在经济上建立伙伴关系,也寻求在军事安全上建立伙伴关系,所以才有在李明博时期有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单位,后来朴槿惠时期也没有改变此定位。不过,双方经济上有密切的合作,但外交和安全上的合作还不够,这也是当前两国最关注的一面。由于李明博时期天安舰和延坪岛事件的干扰,以及朴槿惠时期萨德风波的影响,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一度受阻。他认为,文在寅时期要努力处理好美韩同盟关系问题,克服中韩人文交流合作的障碍,建立中韩之间真正意义的战略伙伴关系。门洪华教授在发言中评估了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过去10年的发展。他指出,自正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中韩两国的关系发展逐渐摆脱了从属于对美关系、完全受制于朝鲜半岛事务的状态。2008-2018年,中韩双边实质性合作越来越频繁,在诸多合作领域取得标志性进展,为深化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仍存在一些制约性因素,如外部因素干扰、军事安全合作滞后、民族主义情绪浓厚、贸易摩擦、共有文化解读与历史认识的分歧等,中韩两国的战略信任程度也有待提高。深化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仅有着长远的战略价值,亦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中韩应通过政治、经济、安全、人文交流等多种渠道,共同努力把中韩战略关系打造成为东北亚稳定和发展的核心支柱。李旭渊在发言中强调了共同价值观对于发展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他指出,上海是韩国人在近代历史中十分熟悉的中国城市,对于很多韩国知识界认识来说,整个世界似乎都在上海;然而,1938年之后,日本的大规模侵华战争让韩国知识界感到没有希望了,他们转而投向了日本,并从此造成中韩之间缺乏信任,缺乏三国桃园结义那样心对心的交流和共鸣。由于中韩之间缺乏一个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即便两国之间有一些亲密的交流,但一旦发生某种困难,双方就可能分手。因此,中韩之间要发展某些共同的价值观,那样才可能从根本上提升两国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邢丽菊在发言中介绍了中国学者如何思考对韩公共外交的问题。她认为,当前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是为国内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韩国是中国的重要邻邦,中韩两国关系友好发展的意义不仅局限在两国关系上,对于促进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韩国对中国的负面认知,对中国乃至中韩关系的发展都会产生负面作用。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应对,继续大力开展公共外交,坚持发扬亲仁善邻的优良传统,同韩方加强协作、共同努力,为开拓两国关系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携手打造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和谐亚洲。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赟教授主持了第四个议题“上海-釜山合作”的发言和讨论。发言人有4位专家,分别是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赵红军教授、韩国东西大学设计学院李明姬教授、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葛天任助理教授和韩国东亚大学韩国语文学系田成煜教授。赵红军以“中韩关系背景下的上海—釜山未来合作”为题作了主旨发言。他首先回顾了中韩关系在长三角地区的现状与上海釜山城市的未来合作。在此基础上,基于中韩建交已有26年历史的视角下,他进一步考察上海与釜山在文化与学术交流、双方领导人互动与学术成果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关系。最后,他提出未来上海-釜山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建议。李明姬以“为搞活城市再生的社区设计”为题,以位于釜山广域市中心区附近山麓处的小村庄——甘川文化村为案例,深入探讨文化城市再生对于搞活趋于衰退的地区、提升地区居民的文化生活等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以釜山甘川文化村的社区活动为基础,她在中国海口市也规划了博学生态村。最后,她根据其亲身调研,总结了目前文化城市再造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葛天任以“全球化的未来与未来的全球城市”为题,在综合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思想、科技、资本、社会和国家的五要素分析框架,进一步探讨全球化的未来与未来的全球城市。他认为,虽然人工智能与新技术革命的脚步已在加快,但思想领域的保守与退化让固有观念占据人们的头脑。全球经济体系的再平衡需要提出新的经济哲学。因此,他提出如下建议: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营造优良城市环境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固然重要,提供具有解释力和方向感的原创政治经济思想和制度创设则更为紧迫和重要。田成煜发言的题目是“韩中文化交流讲坛”,提出东亚不只是地理位置,更是一种战略话语或者说是一种棘手的意识形态。他进一步指出,东亚的文学学者交流也是一项艰难的“思想课题”。他回顾了中世纪东亚维持并共享同一文字的“汉字文明圈”体制,二战后和全球性冷战结束后韩日、中韩和中日的文化交流情况,并结合亲身参与过的韩中文学者交流的一些活动,总结性地提出:虽然国际人力交流需要相当大的成本,但这种成本应被视为是对未来所做的公共投资,并且应该培养一种能够超越国家主义、接受多样性和异质性的全球公共意识。吴贇教授对四位发言学者逐一进行了点评,并进行了总结发言。吴赟教授肯定了上述四位教授发言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认为未来中韩可以在人文、经贸等领域展开更加切实的交流与合作,从而让中韩民心日益相通,推动建立共同的价值观。

 

东西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副所长李弘揆教授主持了第五议题“釜山-上海青年交流”的发言和讨论,发言人有4位来自中韩两国的学生,分别是来自韩国东西大学的尹庚珍、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尹钰、韩国东亚大学中国学系的金我贤和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刘仪。尹庚珍的发言题目是“在珠海和武汉体验中国文化”,她从亲身经历出发,生动地回顾了她如何消除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偏见,如何惊叹于支付宝的广泛普及,以及对于中国学生使用互联网科技给韩国学生的文化冲击。对于和中国学生的交往,尹庚珍同学认为,中国学生的民族情感还是比较强烈。尹钰以“上海临港与釜山海云台旅游产品对比”为主题,对上海临港与釜山海云台这两个海滨景点进行了对比分析。上海临港与釜山海云台作为两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两者在行业发展状况、区域位置、经济发展程度等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2008年,上海南汇区政府决定将旅游业做为发展区域内服务业的重要内容,上海临港新城作为该区域极具发展潜力的滨海准旅游地,还存在着特色不足、同质化竞争激烈、交通不便等问题。结合市场调研,通过对比釜山海云台的产业发展结构,尹钰同学为临港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需要加强旅游业方面的法制建设、完善旅游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加强宣传力度等建议。金我贤做了题为“我与中国“的发言,他讲述了其在中国交换的经历,认为在中国的学习交流让自己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了与书中不一样的、更加立体的中国,中国学生对外国人的开放与热情、中国的技术创新、共享经济等等都令人耳目一新,也消除了自己对中国的偏见。刘仪做了题为“被误读的朝贡体系”的发言。她从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古代东亚维持和平的内在机理和中国与当代东亚地区秩序建构等四个方面分析和古代朝贡关系问题。她认为,费正清笔下的朝贡体系有着诸如等级制、华夏中心主义、霸权等负面标签,因此造成朝贡体系是中国的霸权建构等负面印象。借助进程建构主义理论,她分析了古代东亚地区维持和平的内在机理,最后得出结论,认为朝贡体系不是中国的霸权建构,而是一个国与国之间和平交往的制度性解决方案。

 

 

论坛会议的发言环节结束后,韩国海洋大学的金泰万教授主持了综合讨论。与会学者就东北亚局势的演变、中韩关系、中美战略竞争的可能前景及影响、上海-釜山城市合作及中韩人文交流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最后,东西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所长辛正承作总结发言,他对论坛的顺利举行和专家们发言讨论所取得的广泛共识感到由衷高兴,并期待中韩学者之间继续保持相互沟通,增进彼此了解,拓展中韩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冯身洪副书记率团出访韩国,参加第三届“上海-釜山合作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对我校政治与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以及通过“上海-釜山合作论坛”促进同济大学与东西大学之间、上海市和釜山市之间以及中韩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都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此次论坛的各位参会代表大都提交了正式论文,韩国主办方也精心制作了会议论文集,让本次论坛会议的学术成果有了一个集中展示的机会。双方协商同意,将通力合作,持续举办“上海-釜山合作论坛”,将此论坛建成为上海与釜山之间和中韩两国之间学者交流的一个关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