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内容简介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跨国教育在中国的表现形式,是最近一次全球化钟摆进程中自由化运动的产物。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一个有着自己轮廓和鲜明特点的组织场域。本研究运用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学派的场域理论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出现的背景与机会结构,制度化为场域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力量,随着新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成长而带来的场域变迁,场域的运作逻辑,以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本专著分六章展开。

 

第一章 导论

本章主要是通过分析中外合作办学出现的社会背景,指出中外合作办学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制度变迁中的意义,提出本书所关心的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目的,并在对相关文献进行仔细梳理和评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研究问题概念化。最后介绍和讨论了本研究所采用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第二章  中外合作办学场域的机会结构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之所以能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出现了机会结构,二是有一批行动者抓住了这个机会,通过积极行动,促成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出现。本章主要分析第一个方面,对中外合作办学出现的机会结构进行描述和分析。机会结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学历和文凭在资源和社会地位分配中的重要性、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全球化导致学历和文凭的全球化、国外高等教育新公共管理变革下国外高校的处境和国内旺盛的教育需求和较高支付能力的中产阶层的出现。

 

第三章  中外合作办学场域的出现

当内需外供条件具备,中外合作办学就适时出现了。从零星出现到成规模涌现,从个案式特批到规范性审批,从多种任意办学形式到有规则办学形式,中外合作办学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不同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办学场域,并开始有了自己的结构和规则,成为一个制度化的办学领域。本章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分为三小节呈现。第一节追溯最早的三种中外合作办学形式,只有第三种之后成为主流的中外合作办学形式,前两种都被边缘化。第二节描述国家在中外合作办学成规模出现后,对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努力。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认同和界定成为中外合作办学场域获得政治和行政合法性的关键,同时,国家的规范要求并不能被办学实践完全接受,其中一部分成为实践中发生作用的规范,另一部分被实践弃置一边,只停留于纸面上。第三节描述早期进入中外合作办学场域的教育行动者及其形成的结构特征,根据理论提出假设,并用实证资料予以证实或证否。

 

第四章  中外合作办学场域的变迁

如果说1986年是中外合作办学出现的起始年份,1993年出台的规章制度代表了国家对这一领域的早期规范化,且最初进入该领域的行动者具有自己的特有的动力和结构,那么,随着我国于200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高等教育服务做出放开承诺,把对中外合作办学的一部分管控权力分割出去,以及在强劲的民众高等教育需求下,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越来越快,整个中外合作办学场域逐渐在发生变化。标志性事件是2003年我国废除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代之以《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实施。与此同时,中外合作办学场域的行动者数量、特征和结构也都发生了变化。本章主要是描述和解释该场域变迁的动力、机制和结果,分为三小节展开。第一节描述中外合作办学环境的变化,这构成了中外合作办学场域变迁的促发条件;第二节分析国家关于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中外合作办学场域的变化;第三节分析随着新的行动者的到来,中外合作办学的结构发生的变化。

 

第五章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运行机制和特征

——A大学国际学院为例

前两章勾勒了整个中外合作办学场域的形成和变迁,分析了国家对其的规范,特定局势下行动者的结构,但是场域中组织如何聚集和组织资源,如何运行,背后逻辑为何,还知之甚少。鉴于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有项目和机构两种组织方式,两者的运作机制在很多方面都不相同,且国家也是在这一分类框架中规范中外合作办学。因此论文依照这一分类,从中各选择一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个案,深入其组织内部,通过扎实的实证资料分析其运行机制。具体说来,主要关心以下问题:中外合作方有着怎样的办学动机?为什么会选择合作办学?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找到彼此的?如何聚集和组织教育资源?采取什么的组织形式?和公办机制有何异同?如何面对政府的控制和监管?合作组织具有怎样的竞争力?对国内合作大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将细致的描述组织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各个环节的特点,分析背后的成因,并集中考察各个行动者在其中的作用。本章主要呈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个案研究结果。

 

第六章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运行机制与特征

——以中外合作高校N大学为例

   

上一章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运行机制和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本章转向中外合作办学的另一种组织形式,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分析其运行机制与特征,比较其与项目的不同之处,讨论其在中外合作办学场域中的地位,及其对于制度变迁的意义。首先介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整体发展情况,然后以建校时间最长的N大学为个案,分析其如何聚集和组织资源,并对其中呈现出的特征与意义进行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中外合作办学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意义及未来展望

中外合作办学场域的等级结构与我国公办高等教育的等级结构形成了一个对应的关系。我国民办高校整体上分化程度不大,整体上位于我国高等教育场域中较低的位置,而中外合作办学组织则跨越了多个等级,从较高的等级到较低的等级都分布有项目或机构。中外合作办学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增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西方教育模式的在场运作示范、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有力竞争者和作为高阶国际化教育的探索者。

中外合作办学因涉及跨国的合作,在中国会有怎样的未来,难以准确预测,国际关系和国家政策是最大的变数。中国政府明确表态,坚持开放政策,鼓励国内高校走出国门去办校。就目前来看,中外合作办学在政策上的发展空间仍然较为宽松。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是利用国外教育的吸引力,在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国外教育之间找到了一个自己的小生境(niche),以后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其定位是否还有效?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令人疑虑。中外合作办学场域中组织量大而多样,内部异质性比较强,未来可能会出现类型之间的分化,不同类型会面临不同的发展处境与机遇。最后,中外合作高校的发展高度决定了中外合作办学场域的发展上限,那么,中外合作高校在世界高等教育场域中的地位是作为名牌大学的国际校区身份还是独立高校身份呢?但无论是哪种身份,如何处理其与中外母体高校之间的关系都是一个棘手和值得关注的问题。